2020年10月01日 07:03 來源: 吉林日報
雙遼雙英花生合作社社員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楊率鑫 攝
夾信子村的玉米豐收了,農民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本報記者 姜岸松 攝
白山市江源區榮斌村的沙棘迎來豐果期,正在采摘的種植大戶李廣先喜笑顏開。 本報記者 王春寶 攝
東遼縣白泉鎮樹安村第一書記周子陽(中)把村里電商服務中心搞得有聲有色。 本報記者 隋二龍 攝
又是一個收獲季,漁工們捧著鮮活透明的白蝦,喜悅綻上眉梢。 本報記者 王學雷 攝
滿園的蘋果梨樹上綴滿皮薄汁甜的果實,果農看在眼里,喜上心頭。 本報記者 張偉國 攝
收獲幸福好日子,劉老漢笑開了花。 本報記者 王忠先 攝
煙葉馬上就能變現了,烏木村農民王長占的臉上滿是笑容。 本報記者 戈馳川 攝
編者按:
喜看農民怡笑臉,豐登五谷話豐年。9月22日是第3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全省各地掀起了以“慶豐收、迎小康”為主題的多姿多彩的慶祝活動。為展現廣大農民豐收露笑臉、笑比蜜更甜的喜悅心情,本報特別推出專版,描繪我省“農村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生動畫卷。
“花生之鄉”的致富路
楊率鑫 本報記者 崔維利
2009年,張英在雙遼市紅旗街義順村成立了雙英花生合作社,以花生優化育種和推新耕種技術為發展方向,積極探索優良的花生品種和種植方式。合作社從原來的253個成員,到現在帶動農戶3000余戶,被評為省級扶貧龍頭產業、科技小巨人企業、省級花生合作社等。2017年,紅旗街被評為“吉林省花生特色之鄉”,雙英花生成為特色品牌。
說起合作社的成功,總少不了院企合作、科技先行的加持。合作社研究出了花生60公分小壟雙行單粒等距種植方法,以及配套使用的專用雙行單粒播種機,已獲得發明專利證書。今年,合作社種植花生3萬畝,產量達2千萬斤,并于8月末,與拼多多簽訂400萬的銷售訂單,進一步擴大了銷售范圍和渠道,提升了品牌競爭力。
合作社積極吸收貧困戶進入合作社,以高于市場的價格對貧困戶的土地進行流轉,優先安排貧困戶進合作社務工。通過科技帶動、技術指導幫助農戶增加間接和直接收入6000多萬元,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
夢想田園 豐收在望
本報記者 李婷 姜岸松
吉林市龍潭區江密峰鎮夾信子村曾是省級貧困村。自從脫貧出列后,村容村貌變了,村民的錢袋子鼓了,精神面貌也大不一樣了。
村民李文剛以前一直在外務工,6年多前回鄉創業。目前,他承包的240多畝地主要種玉米、水稻和黃豆。他說:“今年又是一個豐產年,馬上要秋收了,我得抓緊準備用來存糧的苞米樓子,也得調試一下收割機。這不,鄰居幫我去鋼材市場買材料,材料備齊,就可以多焊幾個苞米樓子了。”
李文剛告訴記者,他今年春天預計黏玉米收成好、產量高,就試著種了7畝。他設想的還有,秸稈能喂牛,可以再買幾頭牛來增收。這么一來,秋后玉米秸稈就不用焚燒了,還環保。
“還有一個星期左右我就可以下地了。”李文剛說,“把所有的農用機械調整到最佳狀態,確保多收糧,少損耗,不浪費。估計今年糧食能有10萬多元的純利潤吧。”
一陣秋風吹過,稻田里泛起道道金浪。李文剛望著收割在即的田野,露出了笑容。
沙棘飄香果農笑
本報記者 王春寶 洪銘潞
眼下正值沙棘果采摘季。走進白山市江源區石人鎮榮斌村沙棘園,放眼望去,一片豐收景象。600余畝沙棘樹上,黃橙橙、沉甸甸的沙棘果綴滿枝頭,猶如串串珍珠,色彩艷麗,惹人喜愛。正在采摘沙棘果的農戶手捧金燦燦的果實,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李廣先是榮斌村村委會主任,也是村里的致富帶頭人。2014年,他從內蒙古赤峰引進沙棘苗木,在他的帶動下,村里成立了誠潤農副產品加工專業合作社。截至目前,發展沙棘種植3000余畝,同時帶動周邊10幾個村屯共同種植受益。
“眼下沙棘已進入豐果期,每畝地可產沙棘果2000多斤,收益3萬多元。沙棘渾身是寶,沙棘葉可以炒茶,沙棘果可以做成沙棘油,還能制成各種藥食同源產品。”李廣先說,今年的沙棘果一律不外銷,原因是合作社上了新設備,將新鮮的沙棘果進行深加工,制成沙棘粉、沙棘酒、沙棘茶等成品。
夕陽西下,沉甸甸的沙棘果隨風搖曳。如今,李廣先對沙棘發展前景更有信心了。
“扶貧種”開出“幸福花”
本報記者 隋二龍 趙蓓蓓
近兩年,遼源市通過選拔43名駐村第一書記,到貧困村帶領廣大村民發展扶貧產業,細心耕耘共擔風雨,為困難百姓致富提供新思路,穩步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東豐縣第一書記們帶領貧困戶播下“扶貧種”,開出“幸福花”,成為當地村屯發展的“領頭羊”、百姓生活的貼心人;東遼縣駐村第一書記從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著手,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注重志智雙扶,辦起服裝加工廠、搞起襪業生產車間,大力發展電商產業,貧困戶的農產品通過電商渠道銷往全國各地;龍山區工農鄉大良村在市區各級部門的幫扶下,堅持用好用活政策,不斷壯大村集體收入。今年,大良村大力改善人居環境,推進涼亭、邊溝以及小品建設,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秋分過后,西安區沐雨村綠色蔬菜種植園36棟大棚內豆角喜獲豐收,短短幾天就銷售了1萬元……
如今,眾多駐村第一書記深耕在遼源扶貧沃土上,將幸福感寫在貧困戶的臉上、滋潤到百姓心底……
查干湖上捕撈忙
本報記者 張紅玉 王欣欣
9月20日,天空飄著小雨,查干湖邊濕冷異常。穿著厚實衣服的查干湖漁場供銷科科長王輝軍和兩名職工在寒風中熟練地迎接漁船、稱魚、收錢……現在是銀魚和白蝦收獲的季節,查干湖漁場每天要捕撈和銷售白蝦1萬多公斤、銀魚2000公斤左右。
“這蝦和銀魚不愁賣,收購的人都等著呢,從船上卸下來直接就拉走了。”王輝軍告訴我們。
從今年9月開始,查干湖就進入了白蝦和銀魚捕撈季。“前些年工資太低了,我們養家糊口都難,工作條件艱苦心里更苦,現在一個人上班一年的收入就在五六萬元左右,家屬再搞點副業,手里有錢了,就是累點心里也甜。”一名上岸后又匆匆返回船上的漁工說道。
多年來,查干湖漁場堅持“以水養魚”“以魚養水”的生態漁業發展模式,實行原始作業、定產定量、抓大放小的捕撈方式,使得湖內魚類資源生生不息,效益越來越好,目前漁場資產總額已達到20多億元。大河有水小河滿,如今,漁場800多名職工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蘋果梨飄香
本報記者 張偉國 馬春雪
金秋時節,延吉市朝陽川鎮德新村,天高云淡,秋風習習。
走進蘋果梨園,一棵棵蘋果梨樹粗壯茂盛,大大小小的果實掛滿枝頭。
作為德新村蘋果梨種植大戶,姜成奎入行33年,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
“2016年蘋果梨市場行情不好,價格下跌,蘋果梨園虧損嚴重。”面對困難,姜成奎琢磨著把蘋果梨做成了梨膏,產品一經銷售,大受消費者歡迎,與原來只賣蘋果梨相比,收入大幅增加。去年,蘋果梨和梨膏總銷售額達到60余萬元。
“以前我是在小作坊里加工梨膏,產品只能在延吉市賣,現在不一樣了,不僅可以銷到全國,還能出口。”姜成奎指著5月份拿到的食品生產許可證笑得合不攏嘴。為了擴大規模,他今年成立了延邊七寶果業有限公司,不斷增加產品附加值。
眼下,秋收在即,姜成奎每天都在園子里忙得不可開交。看著自己的這些“寶貝”,心里美滋滋的。
老漢心里比蜜甜
本報記者 畢瑋琳 王忠先 李銘
今年67歲的劉本田是集安市頭道鎮東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前,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能過上有房住、有錢掙,年底還有分紅的好日子。
“以前家里窮啊,我和老伴都有病,住在侄子家的破房子里。”如今,沐浴時代的春風走上脫貧路,劉老漢搖身一變,成了村里積極樂觀、勤勞上進的脫貧戶,不管見誰臉上是笑盈盈的。
“政府給蓋了新房、送了家電,兒子在長春學廚師,老伴在村里干公益崗,我在家擺弄點地,還在村里的花卉基地打工賺錢,加上村里的分紅,一年收入早都過萬元了。現在誰來看我,我都告訴他們什么都不用拿,因為我不貧困了。”說著話,劉老漢捧起了兩盆花,滿臉燦爛幸福笑容(圖⑧)。
劉本田能有如此大的變化,離不開村里發展多項產業對貧困戶的帶動,更離不開村干部時時刻刻的關心幫助。“去年年底,村里還幫我貸款買了牛,沒有利息。我現在就想好好擺弄牛,等著下小牛犢兒,一頭變幾頭,咱家也要過上小康生活。”劉老漢憧憬著未來,笑得合不攏嘴。
烏木村的“大日子”
本報記者 戈馳川 尹雪 張磊
9月19日,結束了陰雨天氣,久違的陽光破云而出。鎮賚縣東屏鎮烏木村煙農王長占一大早就來到了烤煙房,他將烤好的煙葉裝上四輪車,準備運往鎮賚縣煙草分公司東屏煙葉工作站,今天是煙站收煙的第一天。
忙活了幾個月,煙葉馬上就能變現了,王長占的臉上滿是笑容。“煙苗都是春耕時煙站育完苗后給我們的,我們種到地里,收獲后再將煙葉烤干,煙站再根據等級進行回購。”王長占告訴記者。
在東屏煙葉工作站,已經有多輛滿載著烤煙葉的四輪車在排隊,等待分揀定級和過磅。
在分揀車間,二三十名女工正在忙碌,工作人員姚大姐向記者介紹,她們都是附近的村民,每年秋收的時候都會到煙站工作40天左右,平均每人每天收入在120元以上。
“東屏煙站負責收購3個鄉鎮的煙葉,一共95坰地,收購總量45萬斤。為了服務煙農,我們統一在園區烘烤,并對煙農進行技術指導,確保煙農烘烤質量,增加了煙農的收入。”東屏煙葉工作站站長吳偉東說。
請輸入驗證碼